大自然是危机四伏的,为了繁衍生息,许多动物都会寻找一处安全、温暖的洞穴来藏身、休息甚至冬眠。
然而,自然界中哪有那么多天然的洞穴,不少动物只能选择自己动手,因而诞生了许多“挖洞专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中,若是你仔细观察地面,会偶尔在一些较为隐蔽的洞口看到长着黑褐色小脑袋的动物,它正是欧洲鼹鼠。
千万别因为欧洲鼹鼠可爱的外表而小看它,它能挖出长达几十米的地下洞穴呢!两只形状像铁铲的前爪生有光滑又弯曲的指甲,能够帮助欧洲鼹鼠以最快的速度挖掘土壤。
欧洲鼹鼠的身材纤细,四肢短小,甚至连耳朵和尾巴也很小,因此它们并不会受到身体两侧土壤的阻碍,加上强壮有力的后肢有力地“抓住”地面,使得欧洲鼹鼠挖起洞来非常快。
说起旱獭,许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但是它们的别名——土拨鼠,一定是大家所熟悉的。尽管外露的门齿使它们看起来憨态可掬,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旱獭可是能够在草原上凭借一双小爪子挖出豪华的“地下城”的小动物。
仔细看,虽然旱獭的四肢很短,但是它们生有强壮的肌肉,甚至能够支撑着它们直立行走,特别是发达的前肢,让旱獭能够很好地胜任“挖洞”这件事情。
通常情况下,当你见到了一只旱獭,那么说明它所在的地面下方足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旱獭,因为旱獭是群居且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挖出的洞穴是十分复杂的,跟人类的居所有一些相似之处,分为储存间、居住间、厕所等。
在南美洲生活着一种神奇的鹦鹉——掘穴鹦哥,它们的家既不在树枝上,也不在树干中,而是在悬崖峭壁上。
从掘穴鹦哥的名字不难看出,它们一定掌握着出色的“挖洞”技能。掘穴鹦哥常成群活动,毛色艳丽的它们往往是悬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许你会疑惑,掘穴鹦哥只是一种鸟类,怎么将悬崖峭壁上坚硬的岩石开拓成适合居住的洞穴,且最长可以达到数米?这都得益于掘穴鹦哥坚硬的喙和尖锐的爪子。
由于掘穴鹦哥是群居动物,所以“鸟多力量大”,它们会一起开凿洞穴,速度快且效率高,将原本完整的悬崖峭壁弄得“满身伤痕”,用来当作遮风挡雨的巢穴和幼鸟的繁育场所。
掘穴鹦哥所居住的悬崖峭壁往往位置偏僻,猛禽很难发现它们。而且掘穴鹦哥中会设置“哨兵”,一旦发现危险就会发出特殊的叫声来提醒同伴。
安静的夜晚,假如你听到了“唧唧”的鸣叫声,那么一定是雄性蝼蛄在池塘、沟渠附近摩擦翅膀发出的声音。它们喜欢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会游泳。
蝼蛄居住在地下的洞穴中,而且它们的洞穴是自己挖出来的。
蝼蛄在挖洞时,依靠的是那一对三角状前足,它的足尖像尖刺一样,非常适合挖洞。另外蝼蛄的前足内侧有一条裂缝,相当于蝼蛄的听觉器官,能通过地面的震动去判断外界是否有危险。一旦发现有危险,蝼蛄会迅速离开。
虽然蝼蛄挖洞的本领很强,但是蝼蛄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有着不好的影响,因为它们在挖洞的过程中,假如遇到了人类播种的种子或种植的植物,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吃掉。所以,人类会捕杀蝼蛄,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