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是两种相似的工具。耒是一根尖木头棍子搭配一段短木横梁而成;耜就是经过改进的耒,一个尖头变成两个尖头,再将尖头改成扁头,也就是大禹手中拿的东西。
它的独特造型,相传炎帝是受到野猪觅食的启发,看到野猪将长长的獠牙插进泥土翻找食物,从而制作出了耒和耜。
耒耜的作用和犁接近,算是它的鼻祖。但在天地初开,文明初始的那个时代,这种工具已经是世界领先的水准。
《易经》载:“(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韩非子》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这说明,炎黄二帝与尧舜禹时期,耒耜就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普遍被先民所使用。
耒与耜形制与作用如出一辙,因此后来逐渐被合称。再到后来,耒逐渐地被耜所取代,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了部首,在汉字中时时刻刻提示着我们,它和农具之间的关系,如耕、耘、耙等。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了,耒耜是当时最好用的农具,但这跟治水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大禹治水的方法有关。
《尚书》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诗经·长发》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2002年发现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铭文记载:“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
遂公盨铭文
这些古老的记载出奇地一致,指出大禹治水的方式,不仅采取了以前的“堵水”措施,即削平山岗、高川挖土等方法取土堵水,还采用了疏通河道的方法去泄洪。来与去的并用,使大禹的治水效果,立竿见影。
所以,耒耜在大禹治水中的用途自然是大量的挖土,在没有机械的年代,不论是堵是疏,都是要人手一点一点劳作出来的,这之中,自然也包括大禹本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战胜自然”的第一人,这件让今天人觉得陌生的农具,便和大禹勇敢、爱民、当先的形象结合起来了。
图文整理自网络,侵权立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