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志卷之四

邳州志卷之四

邳州志卷之四河渠官居懸水,清泗奔渾;川鎖支祈,呂梁濤落。慨自黃陵既斷,故道久湮,欲分賈讓之猷,兼濟張湯之漕,情形屢易,今昔不同。邳界黃運兩河,地同喉吻。搴茭沈玉,宣房瓠子之歌;火耨水耕,金節海陵之粟。於焉記其險要,數其變遷,辨疏瀹之國同,陳修防之掌故。設官分職,吏民咸仰高陽;趨事赴功,歌咏常傅和仲。今情往事,樓析條分。奚事樊桐元輔,淵源上及於天潢,欣看接軫連檣,溝洫不煩乎都水。

黃河。

黃河自唐以前,皆入北海。宋熙寧中,始分趨東南,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溝入海。金明昌中,北流絶,全河皆入淮。元大德元年三月,徐州、邳州、宿遷、雎寧河水大溢,漂汲田廬。泰定元年,河行汴渠,至徐州城東北,合泗入淮。至正中,受害尤甚。

賈魯爲總制,導使南匯淮入海。明洪武元年,決曹州雙河口,入魚臺。徐達北征,乃開塌場口,引河入泗以濟運,而徙曹州治於安陵。塌場者,濟寧以西,耐牢坡以南,直抵魚臺,南陽道也。

二十四年,河決原武,由太和、穎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賈河故道遂淤。永樂九年,濬復故道,自封邱金龍口下魚臺、塌場,合會通河,經徐、呂二洪,南入於淮。是時會通河已開,黃河與之合,漕道大通,遂議罷海運。正統三年,河復決陽武及邳州。十三年,河決滎陽,抵沙灣,壤運道,東入海,徐呂二洪淺澀。景泰六年,沙灣決口始塞,河復南流入淮。宏治二年五月,河決開封及金龍等口入張秋運河。又決埽頭五所,入沁,命户部侍郎。白昂治之。昂築陽武長隄,以防張秋,引中牟,決河山榮。澤、陽橋以達淮。濬宿州古汴河。以入泗。又濬雎河,自歸德飲馬池,徑符離橋至宿遷。以會漕河。

又疏月河十餘以洩水,塞決口三十六,使爾卜六還哉日河,河流入汴,汴入雎,雎入泗,泗入淮,以達海,水患稍寧。

六年,命副都御史劉大夏治張秋決河。先是,河決張秋,東隄奪汶而北,河流湍悍,決口闊九十餘丈。大夏日:是下流未可治,當先導上流。於是濬賈魯舊河四十餘里,由曹出徐,以殺水勢。又濬孫家渡口,别鑿河七十餘里,導使南行,由中牟、穎州東入淮。又濬祥符四府營淤河,由陳留至歸德,分爲二:一由宿遷小河口,一由毫、渦河,俱會於淮。然後築塞張秋決口。

八年,又築塞黃陵岡、荆隆等口七處,導河上流,專下徐、淮。

正德間,遷變不常。嘉靖五年六月,徐、沛河水溢,陷豊城縣。六年六月,河決徐州,及曹、單、城武、楊家、梁靖二口,吳士舉莊,衝入雞鳴臺,奪運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糧艘阻不進七年,從總河潘希會請,疏黃河上流修築濟、沛間東西長堤單、豊、沛三縣,長隄成,凡一百四十餘里。是歲,飛雲橋之水北徙魚臺、穀亭。九年六月,河決曹縣胡村寺,衝開一道,廣三里,東南至賈家壩入古黃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橋入運河。胡村寺東北衝開一道,廣一里有奇。又分二支:一東南經虞城,至碭山,合古黃河,出徐州。一東北經單縣長隄,抵魚臺,漫爲坡水,傍榖亭入運河。自是豊、沛漸無患,而魚臺數溢。十三年,河忽自夏邑大邱、回村等衝數口,轉向東北流,經蕭縣下小浮橋。十九年,河決睢州野雞岡,由過河入淮。其由丁家道口、虞城人徐、呂者僅十之二。兵部侍郎王以旂開李景高口支河,引水由蕭、碭人徐濟運。尋復淤,河益南徙。三十一年九月,河決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運道淤陰十五里。總河曾鈞上治河方略,乃濬房村至雙溝、曲頭,築徐州、高廟至邳州沂河。

三十七年,河北徙,自歸德新集淤而爲陸二百五十餘里。河分爲十一。

四十四年七月,河決沛縣,上下二百餘里,運道俱淤。全河逆流,自沙河至徐州,河俱入北支,至曹縣棠林集以下,向北分二支,南一支遶沛縣戚山、楊家集,入秦溝,至徐。北一支遶豊縣華山,東北由三教堂出飛雲橋。又分十三支,或橫絶,或道流,入漕河,至湖陵城,散漫湖陂,達於徐州,浩渺無際,而變極矣。乃命工部尚書朱衡兼理河漕。衡開新河百四十餘里,濬舊河自留城至境山、茶城,又築马家橋隄,遏河之出飛雲橋者,使盡趨秦溝以入洪。於是黃水不復東侵,而南北諸支河悉併流矣。然河勢益大漲。至隆慶三年七月,河決沛縣,自考城、虞城、曹、單、豊、沛抵徐州,俱愛其害。茶城淤塞,漕船陰邳州不能進,河水橫溢沛地,秦溝、濁河口沙淤。四年九月,復決邳州,自睢寧白浪淺至宿遷小河口淤百八十里。

時茶城至呂梁,黃水爲兩崖所束,不能下,又不得決。至五十年四月,仍自靈壁、雙溝而下,北決三口,南決入口,支流散溢大勢,下睢寧,出小河,而匙頭灣八十里正河悉淤,總河潘季馴役丁夫五萬,盡塞十一口,濬匙頭灣,築縷隄三萬餘丈,故道以復。六年春,從尚書朱衡請,修築徐、邳南北長隄,北隄自徐州磨臍口至邳,州直河南隄自徐州東南黎林舖至宿遷小河口,各長三百七十里,并繕豊、沛、大黃隄,正河安流,運道大通。萬歷元年,河決房村,築沛縣窪子頭、秦溝口隄七十里,接古北隄徐、邳新隄外,别築遙隄。二年八月,河決碭山及邵家口、曹家莊、韓登家口,又決崔鎮而北,淮亦決高堰而東,徐、邳、淮南北漂汲千里。自此河道淤塞,漕艘梗陰者數年,淮、揚多水患矣。四年八月,河決沛縣縷水隄及豊縣長隄、豊、沛、徐州、睢寧,漂溺無算。宿遷城被齧,遷縣治數百步。五年八月,河復決崔鎮,宿、沛、清、桃兩岸多決,黃河日淤。

六年,河臣潘季馴塞崔鎮等決口,築歸仁集隄四十餘里,徐、睢、邳、宿、桃、清兩岸遙隄五萬六十餘丈,碭、豊大壩各一道,徐、沛、豊、碭縷隄百四十餘里,復邳州直河、宿遷小河,以疏積水。至七年十月,工成。十七年六月,黃水暴漲,衝人夏鎮内河壤田廬,没人民無算。十月,決口塞。十八年,河大溢徐州,水積城中者逾年,衆議遷城改河,潘季馴濬魁山支河以通之。二十一年五月,大寸,河決單縣黃堌口,一由徐州出小浮橋,一由舊河達鎮口閘,邳城陷水中。時淮水泛溢,浸及泗陵,諸臣尃議分黃導淮。至二十四年,漕臣褚鐡請塞黃堌口,河臣楊一魁以爲不必塞,請濬小浮橋、沂河口、小河口,以濟徐、邳運道。以洩碭、蕭漫流,培歸仁隄以護陵寢。部覆,從之。是時,徐、邳復見,清、泗運道不利。

二十五年四月,河復大決黃堌口,由宿州符離橋出宿遷新河口,人大河,其半由徐州人舊河。上源水枯,二洪告涸。楊一魁議挑黃堌口迤上埽灣、淤嘴二處,且大挑其下李吉口北下濁河,救小浮橋上流數十里之涸。部覆報可。二十七年,總河劉東星浚復黃河故道,自蕭縣趙家圈至兩河口。二十九年,單縣蒙墻等口決,河勢盡趨東南,與淮會。

三十年,河決單縣蘇莊,入沛縣四舖口,太行隄灌昭陽湖、人夏鎮,橫衝運道。三十年,總河李化龍言:河自歸而下,合運人海,其路有三:由蘭陽、考城至李吉口,過堅城集,人六座樓,出茶城,向徐、邳,名濁河,爲中路;由曹、單、豊、沛,出飛雲橋,泛昭陽湖、人龍塘,出秦溝,向徐、邳,名銀河,爲北路。由潘家口過司家道口,至何這隄,經符離,道睢寧、宿遷,出小河口,名符離河爲南路。南路近陵,北路近運。惟中路既遠於陵,且濟於運。前河臣興役未竣,今自堅城以至鎮口,河形尚在,宜仍舊開濬。從之。三十三年,總河曹時聘大挑朱旺。口,至明年四月,工成,自碭山朱旺達小浮橋,延袤百七十里,渠廣隄厚,河歸故道。六月,河決蕭縣郭暖樓、人字口,北支至茶城鎮口。三十九年六月,決徐州狼矢溝。

四十年九月,決徐州三山,衝縷隄二百八十丈,遙隄百七十餘丈,黎林舖以下二十里,正河悉爲平陸。邳、睢河水耗竭。四十四年五月,復決狼矢溝,由蛤鰻、周柳諸湖入泇河徐塘口,復與黃會,既而復故。天啓元年,河決靈璧雙溝、黃舖,由永姬湖出白洋小河口,仍與黃會,故道湮涸,總河陳道亨役夫築塞。

三年,決徐州青田大龍口,徐、邳、靈、睢河并淤。呂梁城南隅陷沙高平地丈許,雙溝決口亦滿,上下百五十里盡成平陸。四年六月,決徐州魁山隄,一向東北,倒灌州城,淹人民房屋甚衆。城内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門至雲龍山西北大安橋、人石狗湖,一由舊支河南流至鄧二莊,歷租溝東南,以達小河,出白洋,仍與黃會。徐民苦淹溺,議集貲遷城。給事中陸文獻上徐城不可遷六議,而勢不得已,遂遷州治於雲龍山東。六年七月,河決淮安,逆人駱馬湖,灌邳、宿。

崇禎二年四月。決雎寧,至七月中,城盡圮,總河李若星遷城避之,開邳州壩,洩水入故道曹家口、匙頭灣,逼水北注,以减雎寧之患。四年,從御史呉振纓請,修雎寧上下西北舊隄,以捍歸仁。七年六月,河決沛縣之滿把及陳岸水口。九年六月,河決長山隄口,參議徐標率河防同知張俊英塞之。

本朝承明季潰壞之後,初亦時有決溢。順治三年,考城、劉通決口,水北從,自午溝至徐州河涸。四年,決口塞,復通流。九年,河決邳州、雎寧,三日水退。十六年,河決歸仁隄。康熙七年六月,河決邳州,城郭盧舍盡陷於水。十一年,河溢蕭縣,又決邳州。十四年,河決徐州、潘家堂、宿遷、蔡家樓、雎寧、花山壩口、辛安、黃山、白山、劉家莊、董家、青、羊水社等處。十五年,河決宿遷、白洋河及于家岡。是年,黃流倒灌洪澤湖,決高堰,淮、揚大困。十六年,總河靳輔陳經理河工事宜,於是疏築并舉。是年秋,河決宿遷、楊家莊。十七年冬,靳輔請於黃河上流徐州及蕭、碭、宿遷等縣,各建減水石壩,以洩黃河漲水。二十一年六月,河決宿遷、蕭家渡。是年,兩河隄工告竣。二十二年,塞蕭家渡決口。二十四年,靳輔請於碭山、徐州、睢寧等處,加建減水閘壩,以資宣洩,而徐境始無虞矣。

邳州汛自銅山縣界起,至廟山止,縷隄二百二十三丈,康熙十七年創築。内有舊格隄,自綿山起,至拐山止,格隄二百一十九丈,康熙十七年創築。

馬家山格隄一百九十五丈,康熙十七年創築。自劉家寨起,至劉家店止,縷隄三百四十丈。康熙十七年創築。

自豊山起至青羊山止,縷隄一百八十三丈五尺,康熙十七年創築。

自青羊山起至塘池舊遙隄中間止,縷隄長一千八百六十二丈,康熙十七年創築。自青羊山至舊遙隄頭,有隄,今廢。

趙家莊月隄八百六十三丈六尺。康熙四十三年築。四十九年建挑水壩。乾隆年,於南岸睢寧房家莊開引河二百九十餘大險工淤閉。

塘池搶修險工九十一丈,柳園頭搶修險工七十四丈。兩工相連共一百六十五丈。

塘池月隄四百一丈,康熙三十六年創築。自塘池起至羊山寺前止,縷隄四百九十二丈,康熙十七年修築。羊山寺前歲修險工長二百七十八丈。康熙四十九年建挑水壩。

自舊遙隄中間起,至羊山寺西止,遙隄長五百二十一丈,康熙十七年創築。羊山半戈山有隄,今廢。

自羊山寺前起,至董家堂頭壩止,縷隄長一百一十四丈,康熙十七年修築。

羊山寺東有格隄、格隄,南又里上有橫隄,今俱廢。

自董家堂頭壩起至馬船幫止,歲修險工六百二十一丈。康熙六十一年於董家堂迤南象山前開引河九百十六丈,雍正元年接築。董家堂迤裹張王廟前月隄長一千一百八十八丈二尺。

自馬船幫起,經宋家莊至五工頭止,縷隄長一千一百九十二丈五尺,康熙十七年修築。邳睢廳署前有撑隄九十八丈,康熙十七年創築。今居民鱗集,以爲街市又自邳睢廳署前起,至五工頭西止,有隄。又自前隄中間起,至戚字堡月隄頭止,有舊遙隄,今俱廢。宋家莊搶修險工九十八丈。

自五工頭起,經戚字堡至舊遙隄頭止,縷隄長八百四十五丈。康熙十七年修築。

戚字堡歲修險工一百一十九丈。河防志去因對岸沙灘日長,逼溜頂衝,康熙四十年,於南岸開引河五百七十丈,分殺水勢。

戚字堡西撑隄七十八丈,康熙三十八年創築。又月隄四百四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將舊遙隄改修。戚字堡東有舊遙隄,今廢。

自舊遙隄頭起,至沈家堂止,縷隄長九百五丈,康熙十七年創築。

自沈家堂起,經青墩營、姚家莊、三官廟至直河口宿遷縣界止,縷隄長二千四百五十三丈九尺。康熙十九年創築。

青墩營搶修險工七十七丈,姚家莊歲修險工一百三丈,三官廟歲修險工二百二十二丈,三工相連,共長四百六丈。遣青墩營、姚家莊、三官廟三工埽臺三百八十八丈,康熙三十八年築。四十年重修。青墩營、姚家莊、三官廟共月隄六百四十丈,康熙三十六年創築。

以上各工,有州同、州判、千總、把總分防。其兵五百三十一名,堡夫五十四年,堡房二十七座。

運河。

明自會通河開,海陸并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此三千餘里中有大通河、白河、衛水、洨水、泗、洸、小沂河、山東諸泉、黃河、淮、揚諸湖各水道,而總名之日漕河。凡漕艘由江絶淮、沂、黃河,經清河、桃源、宿遷、邳州、睢寧、靈璧,至徐城東北人泗河,過沛縣,達山東之魚臺界,此故道也。朱衡開新河以避黃河之衝,至李化龍開泇河,而邳州以上黃河之際亦避矣。就徐州府境計之,自桃源縣崔鎮而西二十里至古城驛,人宿遷縣界。又西二十里爲白洋河口,又十五里爲陸家墩,又十里爲小河口,又十五里至宿遷縣南,又十五里爲駱馬湖口,又十五里爲汊路口,又二十里至皂河,接邳州界。又西十里至直河口,又西三十里至匙頭灣,又二十里至邳州城南,又二十里爲乾溝,又二十里至睢寧縣之新安驛,又十里爲馬家淺,又二十里爲靈璧之雙溝,又十五里爲徐州接境之拷拷灣,又十五里至房村,又十里至呂梁洪,又二十里爲黃鍾集,又十五里爲樊店,又七里日狼矢溝,又十八里至百步洪,又二里至州城東北人泉河,過大浮橋,又西北二十里爲秦梁洪,又十里至茶城,又十里日梁境閘,又四十里至留城,接沛縣境。又北十二里,日謝溝閘,又十里,日下沽頭閘,又北五里,日金溝閘,又十里至沛縣城東。又北二十里,日廟道口閘,又北十八里,日湖陵城閘,入山東魚臺縣界。此明初以來運道也。嘉靖四十四年,河決沛縣,運道大阻。

尚書朱衡奏於昭陽湖東開新河,自留城北至南陽閘,凡百四十里有奇,西去舊河三十里。濬舊河自留城至鏡山南,凡五十三里有奇,運道大通。新河自留城而北三十里,日馬家橋閘,又十里,日西柳莊閘,又五里日滿家橋閘,又五里日夏鎮閘,又西北六里日楊莊閘,又西北入山東魚臺縣培。萬歷三十一年,河決單縣人夏鎮,橫衝運河。三十二年,從總河李化龍請,開泇口,南起邳州直河口,北歷嶧、滕、沛三縣,至夏鎮,合新河凡二百六十里,以避黃河三百餘里之險。自是運道不復出徐、沛。

本朝運道,初因明舊,自淮、黃、清口達黃河,經清河、桃源,至宿遷縣董家溝進口。康熙六年,董口淤,改由駱馬湖,後駱馬亦淤。十九年,總河靳輔開皂河接泇河,以通運,并修築泇河西岸隄壩。二十年七月,黄河大漲,運口淤塞。靳輔又於皂河東開新河,引清水歷龍岡、岔路口,至張家莊達河,是爲張莊運口。二十六年,靳輔奏請自張莊運口引駱馬湖水鑿渠,由遙縷二隄之内,歷宿遷、桃源、清縣,至清口對岸仲家莊出口,以避黃河一百八十里之險。二十七年,工成,名日中河。自是漕艘出清□,即人中河,運道盆安矣。三十八年,總河于成龍以桃、清中河南岸逼近黃河,地勢卑下,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棄中河下板,改鑿六十里,名日新中河。明年,總河張鵬翮又以新中河淺狹,未足行運,且盛家道口河頭灣曲,漕艘輓運不順,乃於三義壩以下用新中河之半,三義壩以上用舊中河之半,合爲一河,重加開復。四十二年,又改中河口於楊家莊。凡皆爲運河所經,并附見焉。

按隆慶四年,河道都御史翁大立疏請開泇,從馬家橋出邳州,而泇議已昉矣。至萬歷二十一年,河道總督舒應龍由微山湖東綽湖水,由彭湖注之泇,疏請開支渠四十餘里,而泇渠漸闢矣。至二十八年,用總河劉東星言,築韓莊,鑿侯家灣、良城,建萬家莊閘,開黃泥灣,以通入泇之徑,而泇脉已通矣。然或以經費不繼,中寢,或開後未幾,旋即淤塞。萬歷三十年,河道總督李化龍躬親畚鍤,起自夏鎮,下至直河口,綿亘三百六十餘里。三十一年功成。

西隄自猫兒窩起,至窑灣口止,計長四千二百一十三丈八尺,康熙十九年築,康熙三十六年補築。自猫兒窩迤西起,至唐宋山止,格隄一道,長三千五十丈,康熙十九年築。

東隄自猫兒窩起,至窑灣口止,計長三千九百六十六丈六尺五寸,康熙十九年築,四十年補築。

東岸猫兒窩迤上滚水大壩一座,康熙二十二年建。萬家莊石壩一座,馬莊集石壩一座,俱康熙十九年建。又上下竹絡壩三座,康熙二十九年建。窑灣竹絡壩一座,康肇二十七年建。俱洩運河出岸之水,由隅頭湖入駱馬湖。按靳文襄治河書云:自宿遷溫溝歷窑灣至猫兒窩,計四十里,從無隄岸,每山泉暴漲,即一望滔天,復寸岸築隄二萬七千丈。

然猫兒窩一帶,爲徐、兖諸水之所注納,水太盛,則隄必傷,故建減水大壩三座以洩之。至如猫兒窩以上,地亢土堅,則空之而弗隄。又猫兒窩以西至唐宋山三千餘丈,乃霪霖暴漲之所從出入者,則隄之。蓋自皂河而上者,無不治矣。據此,則猫兒窩以上至黃林莊九十里,向來不設隄岸者,實有所昉耳。

徐塘口迤上月河一道,長一千八百五十丈,康熙六十一年,開接彭家河行運,以避徐塘口迤下二十餘里噴沙淤墊,并挑深彭家河,以利漕運,河清閘一座,在州西梁王城運河上旁月河一百二十丈。又河定閘一座,在州西泇口下。又河成閘一座,在州南徐塘口下旁月河一百三十八丈。三閘俱雍正二年建。

沂河出沂水縣,歷沂州、郯城,至州境,又東南流至愛賢鄉,又東南入駱馬湖,由六塘河下注,至海州入海,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總河于成龍上主沂河山沂、郯而入邳境,水從羅口分流,出徐塘口而入運河。其正河至隅頭集,經入駱馬湖,凡遇水發,瀰漫兩岸,淹没田廬。沂河兩巖應築隄一萬八稈一百八十丈,羅口寬八十丈,應建閘座,以資啓閉,則邳州兩岸之民,可免沂河漲漫之患,而此水之由羅口分流者,仍入運河以濟運,誠爲兩利無害。等因,部議具題。奉旨依議。是歲,兩岸築隄工一萬八千一百八十丈。

三十九年,總河張鵬翮疏稱:到任後,檢查舊案,行據員外王登魁等詳稱:沂河水勢,原有七分入盧口,由官湖出徐塘口等處,流入中河,南下濟運;有三分,由沂河流入壩頭集,歸宿邑駱馬湖,從西寧橋引河,經桃源、沭陽、安東入海。此向來兩分之水勢也。近來如遇水發,宿邑民田尚且受災,若將盧口一帶建閘攔截,恐水多由宿境歸於駱馬湖,未免湖水泛溢,關係宿遷、桃源、安東、沭陽之田舍,不無顧此失彼之盧。相應備敘原委,具覆到臣。隨於是日自清江浦起行,至猫兒窩,率同宿虹同知鄧之琮、邳州知州佟國玿等至盧口查看沂水至此,分爲二派:一由正河東流入駱馬湖,一直趨盧口,東南流,出徐塘口入運河。盧口面寬八十餘丈,水勢急溜,河底積沙。詢據邳州居民載題名等供稱:自順治十六年衝開此口,水大之年,被其淹没,須築隄閉塞,方免水患。問據盧口東岸宿遷縣居民戴天祥等供稱:若者塞盧口,則盧沂河東岸全被淹没。等語。此二處之民各執偏見,以利於此者又不利於彼也。

該臣看得邳州民劉三靈等將盧口愛患情形叩閽一案,先經前河臣于成龍等疏稱:沂河兩岸築隄,盧口建閘,可免漲漫之患。部議今河臣親身前往,確看具題。等因。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臣委官踏看,據稱若將盧口一帶建閘築壩,恐水多歸駱馬湖,未免湖水泛溢,關係宿、桃、安、沭之田舍,似有顧此失彼之慮。等語。臣復率廳、州等官,親往盧口,查看沂河水勢直趨盧口,面寬溜急,且係沙底,不便建閘,應於盧口河兩旁隄岸殘缺之處修補,一律束水流入徐塘口,既可濟運,又使民生得所矣。理合恭疏具題。奉旨依議。是歲,河道總督張鵬翮疏請修補殘缺。嗣後沂水屢漲,舊隄壤自乾隆七年至十二年,次第補修,至十三年,比照東省一律加高培厚,計工一萬六千八百一十九丈八尺。沂河亂石壩兩岸共長七十丈,乾隆十一年築在盧口之上,挑水七分由正河入駱馬湖,三分自盧口出徐塘口濟運。馮家樓亂石壩兩巖共長三十三丈。

乾隆八年築在盧口迤下支河,挑水南流,由城東出沙家口濟運,濟運諸水。泇工既成,引泇流入運,名曰泇河者,示不忘也。今境内濟運諸渠,莫大於沂,沂之外,支分派别。其最著者,日武河,日燕子河,日艾山河,日引河,日礓石河,日陶溝河,日彭家河,日房亭河,日白馬河,計九處。二燕子河,在州東北,源出蘭山縣龍王廟,屈從郯城縣西入州境高冢社,由米灘湖南流,至湯家樓入武。艾山河即柴溝河,在州北。自蘭山縣芙蓉河分流而南,至州境高冢社,西繞艾山,從城西入武引河,亦名營河,在州西。

源出沂州抱犢堌,經蘭、嶧入州境,經黃石山,西流由泇口考究泉入運。礓石河在州西北,源自嶧縣斗山,至州境疃上社,由礓石溝南流,至黃道人橋入運。

陶溝河在州西北。源出嶧縣山谷,入州境疃上社,由趙村至黃道人橋南流入運。

彭家河即黃塘河,在運河西南。自微山湖下游,從荆山口至全河汴塘,入州境遵教社,分成子河,歸沙溝湖,東流至新河口入運。

房亭河,在運河又西南,源出徐州盆頭湖,入州境竹林社,會彭家河達運。

人馬河在沂河東岸,源出郯城馬陵山,入州境趙家莊,西流達沂。河道變遷無常,故工段亦因之。府州舊志所戴,不得不存其舊。數十年來,有新生工,有接生工,有新生而旋即淤閉者,有新生而現在修防者,有接生而現在修防者,用并載之以備考。

睢寧縣境内董家堂汛青山頭埽工長六十三丈,乾隆四十三年新生,及四十四、五兩年接生,五十年淤閉。劉家馬路迤上,嘉慶元年新生工長一百二十九丈,二年淤閉。又乾隆五十五年新生工二十六丈,嘉慶元年淤閉。又劉家馬路五十五年新生工四十九丈,嘉慶元年淤閉。

趙工趙家馬路乾隆五十三年新生工二十八丈,嘉慶二年淤閉。趙家馬路迤下乾隆五十七年新生工一百一十二丈。嘉慶七年淤閉。趙家莊康熙四十三年新生工二百零五丈。乾隆三年淤閉,十九年復生。二十一年放淤,存修工一百五十八丈五尺。三十九年全行淤閉,四十九年復生工六十八丈。五十三年,工首沙淤三十二丈,五十四年全行淤閉。小六堡嘉慶十年新生工一百零六丈,是年秋汛後淤閉。彭家莊乾隆五十一年新生工九十八丈。嘉慶二年淤閉。宋家房工宋家房工首,嘉慶十二年接生工五十丈二尺,現在修防。宋家房嘉慶十一年新生工七十四丈五尺,現在修防。大七堡嘉慶十四年新生工五十三丈三尺,尚在保固限内。宋家莊嘉慶七年新生工九十八丈,十一年淤閉。宋家房工尾,嘉慶十二年接生工四十九丈二尺,現在修防。

七霸工邢家房嘉慶六年新生工一百一十四丈,十二年工首沙淤,長五十九丈,存工長五十五丈。現在修防。七霸工邢家房嘉慶六年新生工一百一十四丈,嘉十二年淤長五十九年丈,存工一,長五十丈。現在修防。董家堂七壩迤土乾五年新生工一百一十三丈,嘉慶八年淤閉,舊埽復生工八十五丈。十年淤閉。七壩下首至宋家灣,乾隆十八年分修工一百五十丈,嗣經沙淤。四十五年新生工二百丈,五十九年沙淤,嘉慶七年新生工一百五十六丈。現在修防。

邳州境内五工頭汛宋家灣雍正四年新生埽工。四百一十一丈。乾隆十八年分撥董汛修工一百五十丈,又四十五年接生工二十丈,歷年沙淤,尚存工一百四十二丈,現在修防。宋家灣迤下嘉慶七年新生工八十二丈,現在修防。宋家灣迤下乾隆六十年新生工一百零二丈,八年沙淤。杜家莊嘉慶四年新生工一百一十五丈,七年沙淤。侯家房嘉慶八年新生工一百零二丈。八年淤閉。國小七堡嘉慶七年新生工一百零二丈,八年淤閉。第七堡乾隆五十九年新生工九十丈,嘉慶七年淤閉。袁家莊乾隆五十九年新生工一百零四丈,嘉慶十二年淤閉。沈家堂工七十九丈八尺。乾隆十二年放淤建工,嘉慶十二年淤閉。鄭家馬路嘉慶十三年新工四十一丈七尺,現在修防。

以上只錄邳北廳所轄黃河工段,運河廳所轄,久未移送,無從記注。按邳邑界黃、運兩河之間,近年五母山一帶,時患淤阻,歷經派夫挑挖。又糧艘回空,每患冰阻,所幸尾帮無多,冰不甚堅。乾隆五十一、二年俱有打冰成案。嘉慶十四年,因通倉概行盤查,兑收遲延,各帮於歲底入境,又值連番大雪,奇寒墮指,冰厚而堅。向來打冰之具,無能爲力。知州丁觀堂隨同各大憲,日夜往來河于添鑄冰錐,多集人夫,親自督率打冰。至十五年正月,糧艘方能次第出境。計用夫數萬,費用至萬餘金,皆知州捐辨。

邳州志卷之四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全自动洗衣机怎么调水位 全自动洗衣机调水位方法【详解】
神州专车怎么样
公子小白 机器人
奥迪a7怎么样值得买吗
淘宝小号购买:三心等级的价格与市场洞察
3款国内主流的期货程序化交易软件的优缺点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