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王刚和Manhee Suh都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他们打算共同创办生物技术公司。2018年3月,恺佧生物(KACTUS)在上海张江成立。谈到名字的由来,王刚讲道,“KACTUS来源于仙人掌的英文Cactus,意味着仙人掌在沙漠中具备的生命力和抗压力。”
两位联合创始人有着天然的优势互补。王刚担任CEO,负责企业战略、资金和团队组建,而Manhee Suh担任CTO,负责技术研发。
和国内不少创业公司不同,公司创立之初,王刚和Manhee Suh聘请了专业律师签订一份创始人协议,规定了包括退出机制在内的一系列条款。这份协议不仅代表着两位创始人对未来的同心协力,也代表着两位创始人的成熟理性和尊重现代商业规律,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建立健康的机制。
同时,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在当时资金不是太充分的情况下,王刚敢于给予早期员工高于市场的薪资,还提供员工持股平台,而他和CTO两人第一年只拿5000元月薪。
优秀团队帮助恺佧生物发展迅速,也为它吸引到一系列风险投资:2019年,它首先获得了德晖资本千万元的Pre-A轮投资;后续三年,它分别获得4000万元A轮,过亿元A+轮和2亿元B轮的投资。投资方不仅有综合性投资机构国投创业、德晖资本、联新资本、临港蓝湾资本和国方资本,有垂直医药投资机构夏尔巴投资、本草资本和泰福资本,还有创新药企业百奥赛图、艾博生物以及某著名国际生产科学产业集团。
正值资本寒冬,连续四年获得风险投资并不常见。在王刚看来,恺佧生物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源于出色的团队和产品。“我们能够找准市场缺口迅速切入,通过不断选择和验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
完成高难度跨膜蛋白 赢得业界口碑
靶向治疗一直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式,众多药企正在研发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PD-1、BCMA、Claudin18.2等都是治疗癌症的理想靶点,相比于PD-1和BCMA这两种成熟靶点,Claudin18.2是4次跨膜蛋白,研发难度大,几乎没有企业成功。
时间拉回到2018年,王刚团队决定进入抗体药领域。王刚意识到恺佧生物要想获得客户认可,必须做到两件事:一是产品足够差异化,二是产品必须高质量。
“当时全世界都没有好用的Claudin18.2蛋白,这片空白市场正是我们初创公司的机会。”
所以,王刚团队以Claudin18.2重组蛋白为目标,一头扎入研发工作中去。
2018年,一家中国头部的创新肿瘤免疫企业曾签订一份Claudin18.2合同,可是研发难度过大,合作方开发了一年,也未研发出Claudin18.2。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这家公司通过内部推荐找到了成立不久的恺佧生物。研发Claudin18.2的过程充满着挑战,恺佧生物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跟着客户的项目一起成长,前前后后经过数十次迭代,最终顺利得完成任务。
这是恺佧生物的第一位客户,合作金额只有10万元人民币,可是项目成功为恺佧生物积累了业内口碑:很长时间内,恺佧生物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唯一可以提供全长高活性Claudin 18.2蛋白的公司。
恺佧生物的产品在客户间形成好口碑,而好产品能直接吸引客户购买,销售团队自然可以做到人员精简。王刚告诉张通社,恺佧生物的销售团队长期只有2-3人,却足以支撑整个公司的销售业务。
目前,创新药企纷纷选择与恺佧生物达成合作。王刚谈道:“我们目前与头部几十家药企达成合作,你能想到的药企都是我们的客户。”
恺佧生物凭借着Claudin18.2形成了良好口碑,而这推动了整体行业的发展。王刚打趣道,“有客户开玩笑说,当前Claudin18.2药物市场出现内卷化一定程度上是恺佧生物造成的,因为恺佧生物率先研发出Claudin18.2蛋白,降低了药物研发门槛,让Claudin18.2抗体药研发变得更加容易了。”
为了推出更多明星产品,王刚团队组建重组蛋白酶研发平台SAMS(Structure Aided design and Multiplex Screening),并开发出了Claudin6、CD3 heterodimer、Klotho、 DLL3、 MHC Complex、CCR8、GPRC5D、VLP CD24等一系列试剂产品,满足了市场的一系列需要,也使恺佧生物成为知名的蛋白品牌。
不断创新 做CGT领域的“卖铲人”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CRISPR/Cas9系统的发现者,这项技术是基因编辑领域的第三次重大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病毒性传染病、肿瘤等疾病治疗带来了更多希望,而基因与细胞治疗(CGT)成为了生物医药行业的最新趋势。
同年,某基因编辑头部企业为了研发一款地中海贫血药物找遍了国内所有基因编辑酶的供应商,发现没有一家能够满足它的GMP级生产要求。即使国外供应商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产品价格非常昂贵,每一毫克要超5万元,并且海外运输导致货期非常长,无法满足他们按时生产的需求。
正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企业找到了王刚团队,想让他们开发GMP级Cas9蛋白产品。恺佧生物很快完成第一版本的Cas9蛋白。在此基础上,凭借着前期积累的研发优势和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他们将产品进行反复迭代,数十轮测试后,他们的Cas9蛋白活性和稳定性终于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数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仍然不够,Cas9蛋白还需GMP级生产才能满足客户需要,而这意味着建设大面积高质量的生产车间,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
大笔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刚刚成立两年的恺佧生物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反复思量,王刚意识到第三次基因编辑技术突破正促进CGT产业迅猛发展,恺佧生物完全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乘势而上。
基于以上判断,王刚采取了两项举措:第一,他毅然投入大笔资金,只用了大半年时间就在临港新区建设上万平方米的GMP厂房,顺利得满足客户的规模化生产需要。第二,为了配合业务开展和企业扩张需求,王刚将恺佧生物的办公地点从张江高科技园区迁至浦江镇,人员规模也扩充近250人。
经过长期研发,这款Cas9蛋白已经完成美国FDA DMF备案,而那款地中海贫血基因编辑药物的IND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默许,成为中国首个新靶点地中海贫血基因编辑创新药项目。
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不少CGT药企开始找到恺佧生物,恺佧生物的CGT业务快速发展。这正好印证了王刚的经营理念,好的产品带来好口碑,好口碑带来优质客户。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极大推动了市场对疫苗的需求,而mRNA疫苗是一个重要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冠疫苗的庞大需求,恺佧生物推出了mRNA一站式体外合成解决方案。借助于追求卓越的研发团队、蛋白研发平台SAMS和上万平方米的GMP生产车间,恺佧生物很快实现了mRNA酶的大规模生产,与数家mRNA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目前,恺佧生物的产品线已经从最初的Claudin18.2重组蛋白产品,扩展至VLP超级抗原蛋白、CAR-T靶点蛋白、Claudin6等试剂产品,并进一步扩大至mRNA疫苗、基因编辑酶等原料酶领域。扩展的产品线一方面意味着恺佧生物不断开拓创新的企业基因,另一方面说明着恺佧生物正在不断赢得市场的认可,而恺佧生物已然成为CGT产业的“卖铲人”。
“恺佧生物有目前的成绩,有两点经验非常关键。其一,创始人必须注重客观事实,不断洞察市场变化,不断迭代认知,为公司做出重要选择;其二,创始人要有很强的同理心,从客户、员工及合作伙伴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达成共赢。”
除了创业,跑步也是王刚一直坚持的事情。他参加过30多个国内国际马拉松赛事,拥有3小时左右的优秀成绩。
对于恺佧生物的未来发展,王刚提到一个词:国际化。王刚告诉张通社,他在11月底飞往美国商谈合作。正值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大发展的年代,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是极具前景的市场,恺佧生物将在全球舞台上大有可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